(通讯员:罗牟丰)为深化课程建设内涵、提升金融类专业教学质量,凝聚课程组教学智慧,并迎接我校本科合格评估工作,2025年9月18日下午,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互联网金融类课程组在1-903课室开展说课活动。课程组全体教师参与此次活动,围绕多门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、内容架构及质量提升展开深入研讨,为后续课程教学实践夯实基础。
此次说课活动覆盖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多门关键课程,各位授课教师结合课程定位与学生学情,从课程目标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考核评价等维度展开详细汇报,展现了鲜明的课程特色与扎实的教学设计思路。
首先,罗牟丰老师先后围绕《互联网金融》《消费金融与供应链金融》两门课程进行说课。其中,《互联网金融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,面向大三学生开设,共32学时,前承《经济学》《金融学》理论基础,后接《互联网金融运营与实务》《大数据金融与征信》等课程,形成完整的“理论-实践”课程链。课程以“培养互联网金融实务能力”为核心,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,结合金融科技训创一体化平台、知链金融科技教赛平台开展虚拟仿真实训,让学生模拟公司创始人、运营专员等角色,沉浸式体验互联网金融业务流程;考核采用“考试+平时作业+实验+课堂表现”的多元评价模式,全面覆盖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。
《消费金融与供应链金融》作为大四专业选修课程,则聚焦“场景化金融服务”,32学时课程内容涵盖供应链金融概述、消费金融商业模式、风险控制等模块,重点解析不同主体主导的金融业务模式特点。课程创新采用“评价积分制”,结合实训任务与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参与度,并通过“产品设计+课程论文撰写”环节,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,为学生衔接职场需求提供有力支撑。
肖丽娜老师与董化春老师共同负责《专业实习》课程的说课汇报。作为衔接课堂理论与行业实践的关键课程,《专业实习》以“匹配金融行业岗位需求”为导向,聚焦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操能力培养——通过对接企业真实业务场景,设计“岗位认知-任务实操-问题解决”的递进式实习内容,涵盖金融数据处理、业务流程优化、风险初步研判等模块。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,通过实习日志、阶段性汇报、企业导师反馈等多维度跟踪学生实习成效,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,提升职业素养与岗位适配能力。
肖丽娜老师还单独汇报了《金融衍生工具》课程的教学设计。作为金融类专业的重要课程,该课程以“期货、期权、互换”等核心衍生工具为教学重点,结合市场真实案例(如大宗商品期货套期保值、期权风险管理)开展案例教学,帮助学生理解衍生工具的定价逻辑与应用场景。课程注重“理论+应用”双轨培养,通过课堂讨论、模拟交易实训等环节,引导学生分析衍生工具在风险对冲中的作用,培养学生的金融风险思维与量化分析能力,为后续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。
晏发发老师围绕《专业英语》课程展开说课。该课程作为互联网金融专业选修课程,以“用英语赋能金融专业学习”为核心目标,涵盖货币、银行、证券、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英文术语体系与文献解读能力培养。课程设计突出“场景化应用”——通过拆解含多层金融术语的复杂长句、分析英文金融新闻(如美联储利率调整)、翻译金融政策文本等实操任务,提升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、术语互译与观点表达能力;同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,如通过“数字人民币反洗钱优势”案例传递国家金融安全战略,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。考核采用“期末闭卷考试+课堂参与+小组讨论+案例分析”模式,兼顾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。
此次说课活动不仅是对互联网金融类课程教学设计的集中梳理,更搭建了课程组教师间的交流研讨平台。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精准定位、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、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,课程组进一步明确了“以学生为中心、以能力为导向”的教学理念,推动多门课程在知识体系、教学环节上的有效衔接,形成了“理论夯实-实践强化-素养提升”的人才培养合力。
未来,互联网金融类课程组将以此次说课活动为契机,持续优化课程建设,深化教学改革,将研讨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,着力培养具备扎实金融专业基础、较强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人才,为学院学科建设发展与区域金融行业人才需求提供有力支撑。
稿件来源:经济管理学院
撰稿:罗牟丰
图片:罗牟丰、晏发发
初审:李美珍
复审:彭思远
复审:彭康煜
广州理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
地址:一号教学楼-910 电话:020-39760195 邮编:5105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