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:庞美欣、范晓殷)殷墟甲骨上的古老刻痕,与彩色超轻黏土奇妙邂逅,沉睡三千年的文字密码,正以崭新姿态苏醒。这个夏天,龙川一小的甲骨文手工课,搭建起古今的桥梁,让传统文化在指尖绽放生机。
1899年,王懿荣从中药“龙骨”上发现神秘符号,开启了甲骨文文化解读的大门。课堂上,动态演示生动呈现“日”如圆轮、“月”似弯钩、“人”若躬身的象形演变。当“祭”字“双手奉酒尊”的祭祀构型在投影中拆解,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,触摸到先民对天地的敬畏。
在正能量汉字解读环节,北京奥运3000人共书“和”字的震撼、袁隆平院士以“勤”字精神躬耕田野的事迹,以及甲骨文“友”字与全球抗疫互助的古今呼应,让古老文字与时代精神实现跨时空共鸣。
“搓圆饼、刻纹路,甲骨文‘日’字便在掌心成型。”课堂上,老师化身“文化突击队员”,以殷墟“车”字为范本,拆解轮轴舆三层结构;借鉴妇好墓龙形玉器的造型逻辑,引导小朋友们用黏土叠塑立体“龙”字。小朋友们用手指按压出文字轮廓,再发挥想象创作,让抽象文字变成可触摸的立体形态。小朋友们用黏土书写自己的名字,让甲骨文在指尖“活”起来。
课程尾声,孩子们高举黏土作品,脸上洋溢着自豪。这场以黏土为媒介的创意实践,不仅让小朋友们感受到汉字的温度,更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。
当甲骨文从典籍走向课堂,我们看到,最好的文明传承,是让古老基因在生活中生根发芽。甲骨文创意教育,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广州理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
地址:一号教学楼-910 电话:020-39760195 邮编:5105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