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栏目
    院系热点

    井冈情,中国梦(七)| 寻根“工字银元” ,解码红色金融

    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07日 字体大小:

    (通讯员:戴红韶、李雅佳)实践队队员踏入位于上井村的红军造币厂旧址,历史的硝烟仿佛仍在空气中弥漫。低矮的工棚、简陋的熔炉、沉重的石碓、粗糙的模具……眼前的一切,无声诉说着当年创业的艰辛。

    讲解员指着复原的模具告诉实践队队员为解决根据地严重的“现金荒”和假币冲击,红军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,利用打土豪缴获的银器首饰,熔化后手工打造银元。为了与国民党统治区的“鹰洋”区别并宣示主权,他们在银元上錾刻一个醒目的“工”字。

    “工”字银元,不仅是一种货币,更是红色政权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精神的象征,是革命信用的初始构建。实践队队员了解到,为保证“工”字银元的信誉,红军严格把控成色和重量,使其实际价值不低于甚至略高于市面流通银元。这种对货币内在价值(贵金属含量)的坚守,是维系其流通、赢得群众信任的核心基础。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,货币信用的根基在于其价值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。

   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,实践队队员们找到了红色金融实践的更多注脚。

    一张张泛黄的“打土豪筹款”收据,记录了红军通过打土豪筹集的宝贵资金。这虽非现代意义上的税收,却是一种特殊的、基于革命道义和力量保障的财政汲取方式,为货币发行和物资采购提供了初始资本。据记载,根据地政权高度重视现金管理,努力开源节流,并严厉打击假币流通。这体现了早期对金融秩序维护和货币主权捍卫的意识。

    一枚小小的“工”字银元,是烽火岁月里信用、主权与人民性的铮铮宣言。它诞生于简陋熔炉,却以成色坚守奠定信任基石,以独特印记宣示金融主权,以服务军民诠释根本宗旨。此行井冈,这枚银元已化作心间的火种。作为新时代金融学子,应将赓续这份初心,以专业守护信用,以创新服务人民,让井冈星火在金融强国路上永续光芒!